車輪鍛件的鍛造余熱正火是一種高效節能的熱處理工藝,利用鍛后殘余熱量直接進行正火處理,省去重新加熱的能耗。以下是該工藝的關鍵要點及注意事項:
·
余熱利用:在鍛造成形后,鍛件溫度仍高于正火所需溫度(通常Ac?以上30~50℃),直接控制冷卻速率實現正火組織(細珠光體+鐵素體)。
·
·
節能優勢:避免傳統正火需重新加熱的能耗,節省約20%~30%能源。
·
·
終鍛溫度控制:需高于正火溫度(如碳鋼一般≥900℃),確保奧氏體完全再結晶。
·
·
冷卻速率調控:
·
o
空冷:適用于小型或低合金鍛件,自然冷卻。
o
o
強制風冷/霧冷:中大型或合金鋼車輪,需加速冷卻以防粗晶。
o
·
溫度監控:紅外測溫或熱電偶實時監測,確保冷卻至500~600℃(避免馬氏體轉變)。
·
·
適用材料:中低碳鋼(如45鋼、60鋼)、低合金鋼(如40Cr、35MnB)。
·
·
組織目標:均勻細晶粒,硬度范圍通常為160~220HB(具體依材質而定)。
·
·
節能降本:減少一次加熱循環,降低燃氣/電力消耗。
·
·
效率提升:縮短生產周期約15%~20%。
·
·
環保性:減少CO?排放,符合綠色制造趨勢。
·
·
終鍛溫度波動:過高易導致晶粒粗大,過低可能引發混晶(需嚴格控溫)。
·
·
冷卻均勻性:車輪結構復雜(輪輞、輪輻等),需設計專用風冷裝置或調整擺放方式。
·
·
后續加工:余熱正火后若硬度偏高,可補充回火(如600℃×2h)。
·
項目 | 余熱正火 | 傳統正火 |
加熱次數 | 1次(鍛造加熱) | 2次(鍛造+正火加熱) |
能耗 | 低(節省20%~30%) | 高 |
晶粒度控制 | 需嚴格控冷防粗晶 | 更穩定 |
適用性 | 大批量、簡單合金 | 高合金鋼或精密件 |
·
貨車車輪(35MnB):
·
o
終鍛溫度920℃ → 強制風冷(風速8m/s)至550℃ → 組織均勻,硬度180HB。
o
·
工程機械輪轂(40Cr):
·
o
終鍛溫度890℃ → 霧冷(水霧流量5L/min) → 后續機加工性能良好。
o
·
晶粒粗大:優化終鍛溫度(如降低至850~880℃)或加快冷卻速率。
·
·
硬度不均:檢查冷卻均勻性,必要時增加旋轉冷卻工裝。
·
通過合理控制終鍛溫度、冷卻速率及均勻性,鍛造余熱正火可顯著提升行車輪鍛件的綜合性能與經濟性,尤其適合批量生產場景。需結合材料特性與設備條件進行工藝驗證。